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企业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小型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资金短缺以及融资困难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近年来,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向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回报率低以及面临的风险大等问题,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因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要想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重视并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金融产品缺少创新管理机制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都有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对风险进行控制,是银行运行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现阶段,很多银行中的金融产品大多都只是针对信用比较好并且稳定性较强的大型企业,主要是通过抵押担保等方式,要求对方提供不动产或者固定资产等安全性抵押资产,由于动产不容易做具体的风险控制或评估,因而在安全性资产抵押时不予以考虑[1]。而在这种传统的抵押模式驱动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实力比较弱,相比较大型的企业其可以低压的不动产或者固定资产比较少,因而很多银行都不愿意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导致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
2.有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国内现在还没有出台与其相关的行业条例或法律法规,在供应链金融中,由于存在多方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以及上下游企业等,因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开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国内目前现有的法律很难对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完全规范。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健全的专业法律法规的保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经营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业务的顺利开展。
3.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操作体系
现阶段,国内银行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同时缺少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以及融资准入标准,加上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不够完善,银行在评估供应链运作情况以及对供应链融资额度进行判断时往往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资金运作风险。
4.供应链成员之间风险传导问题
在供应链中,各方处在利益关系密切的一个统一整体中,如果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风险也会随之进行传播。比如:如果上游企业资金周转有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同时还会向销售以及生产企业进行压力传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金融机构就会对供应链中的企业融资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增大风险。总之,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够顺利运转是保证供应链中各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供应链金融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对其中的成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解决措施
1.提高信息可信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中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就需要提高自身信息可信度,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建设力度。中小型企业需要定期向银行提供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同时向银行提供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而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的信誉,避免了信息失真等情况的发生,还能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息,降低贷款难度[2]。此外,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供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使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态。
2.完善内部的监督与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将指标应用于企业发展到全过程,通过计分方式对企业信息高低进行评价。其次,企业需要对内部的监督管理权力进行明确,可以建立一个一工商管理部门为主、税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辅的一种监督管理体制,同时做好不同部门之前的分工与协作工作。此外,政府也可以建立专门负责部门,对中小型企业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管理,从而为中小型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增强自我管理
中小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要积极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产生技术,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3]。此外,中小型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信用意识,多与银行进行沟通,积极向银行提供自身经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资料,使其了解本企业的发展,从而扩宽融资渠道。
4.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需要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首先,可以对商业银行服务战略进行调整,打破商业银行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建立适合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同时可以成立专门的中小型企业信贷部。其次,要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中小型企业投资公司、中小型企业银行、以及民间信用融资市场等,从而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